鼓山海拔969米、面积1890公顷,耸立于榕城东郊,闽江北岸。鼓山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闻遐迩。西晋尚书郎 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左旗(山)右鼓(山),全闽二绝"之赞。它因顶峰有一巨石如鼓,每当风雨交加,便有簸荡之声,故名鼓山。从山麓廨院登鼓山有三条途径:一是从廨院东侧的一条1954年修建的盘山公路约8.5公里,直达涌泉寺前停车场;二是在廨院西..[全文]
鼓山海拔969米、面积1890公顷,耸立于榕城东郊,闽江北岸。鼓山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闻遐迩。西晋尚书郎 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左旗(山)右鼓(山),全闽二绝"之赞。它因顶峰有一巨石如鼓,每当风雨交加,便有簸荡之声,故名鼓山。从山麓廨院登鼓山有三条途径:一是从廨院东侧的一条1954年修建的盘山公路约8.5公里,直达涌泉寺前停车场;二是在廨院西侧建了一条空中索道(缆车)到达鼓山十八景区,长达1000多米;三是在公路和索道中间有一条石阶古道,道长3.5公里,有2145多级台阶,每隔500米左右就盖有一亭,供游人登山歇息时用,古道成之字形,蜿蜒而上,穿过七亭后进山门直达涌泉寺。鼓山胜迹以涌泉寺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路,160多景。
鼓山涌泉寺
涌泉寺居闽刹之冠,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处,面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相传因寺前有罗汉泉涌出地面而得名。相传涌泉寺所在地原是一个深水龙潭,有毒龙占据,时常出来危害百姓。唐建中四年(783年),太守裴胄请灵峤禅师入山来诵华严经降龙,并在龙潭边建一个小寺,名为华严台,不久后荒废。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大兴土木,填潭建寺,并到闽侯雪峰寺邀请神晏法师来涌泉寺住持,取名"国师馆"。宋咸平二年(999年)正式赐额"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赐名"涌泉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钦笔御颁"涌泉寺"泥金匾额。
涌泉寺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
涌泉寺前两侧的两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的,左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陶塔”,右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双塔是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八角九层,高约7米左右。塔身细部为仿宋代木构楼阁建筑风格,两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宝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将各36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枝。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侏儒,并刻有铭文,记载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等。
双塔原座落在福州市城门龙瑞寺,1972年时移到涌泉寺前。这种用陶土烧制的大型宝塔乃全国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正中一位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身着汉装,这是以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的,相传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因此弥勒佛也叫布袋佛。清代福建按察使王廷珍写的一幅对联,上联是"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养?"下联是"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通俗风趣,却又耐人寻味。
殿内两厢是四大天王,据说他们是佛教寺院内东西南北四面天的保卫者。四大天王职责合成象征为"风调雨顺,国泰民
在弥勒佛像背后,站立着一尊韦驮菩萨,他是护法天神。据说佛主的舍利子被魔王劫走时就是他去追回的。他行走如风,神速无比,也称善走之神,以勇武著称,忠实地护卫着寺院的安全。
天王殿后面。一个大天井,天井上方刻的"石鼓名山"四个字,这是清乾隆年间福州郡守李拔所题。天井中央的水池,引入山泉,清澈见底,池上卧着的小桥,名石卷桥,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砌成。天井两角立着一对用钢筋制成的圆形铁杆,杆尖超出寺院高度,每当寺院举行重大佛事活动时,用它来挂佛幛、佛幡之类,同时它还起着避雷的作用,是1927年马尾船政局捐造的。
天井两边为钟鼓楼,两楼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1936年又重建,钟楼保存有一口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铸造的大钟,重约两吨,以铜为主,熔入少量金、银、铁、铝合金铸造成的,钟的表面铸有佛号和《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全文,共有6000多个汉字,称"金刚般若钟"。楼旁石柱对联曰:"百入晓撞潮声迭送;亿千恒觉梵呗同宣。"鼓楼上有一只大鼓,直径达1.8米,该鼓是用两大张牛皮蒙制而成的。寺院的规矩是"晨钟暮鼓",早晨敲钟,傍晚击鼓。每当举行重大佛事活动时,便以鼓声为号,击鼓鸣钟,以示隆重。
泰昌堂供奉的是涌泉寺开山祖师--神晏法师。
祖师殿供奉着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是南北朝时的天竺僧人,印度著名的佛教高僧,第一个远涉重洋来我国传授佛经的禅宗祖师。
大雄宝殿,这是涌泉寺三个主大殿的核心殿。大雄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三世佛,这三尊坐佛金像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福州民间艺人根据佛主释迦牟尼参禅的形象雕塑的,分别表示管过去、现在、未来,即管三世轮回之意。在释迦牟尼佛的两边分别站着是佛主的徒子迦叶尊者和佛主的堂弟阿难陀。
大雄宝殿既是寺院举行重要佛事活动的场所,又是用来日常诵经作课的地方。
殿内佛像前两旁立着一对铜男孩,身穿红肚兜,神态栩栩如生,满面笑容,天真活泼,引人注目,他们是福州地区民间吉祥的化身,是1935年由一位福州工匠铸造的。
殿内两边的十八罗汉塑像,是清顺治四年(1647年)雕塑的。据说,当佛教传入我国时,只有十六罗汉,宋代以后,中国佛教界为了丰富自己的崇拜偶像,就将中国民间广为传颂的降龙、伏虎二位列入罗汉之中,就成了现在的十八罗汉。他们都是佛的大弟子,其地位仅次于菩萨。这里塑造的十八罗汉造型生动,各具特色,神态各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释迦牟尼三世佛的背后供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三圣立像。这是清代康熙年间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蜡模铸造工艺铸成的铁佛,每尊重约1000公斤多,表面贴上金膜。这三尊铁佛:左边的是观世音菩萨、中间的是弥陀接引佛、右边的是大势至菩萨。弥陀接引佛就是南天阿弥陀佛。
"三圣立像"前的一张供桌,是鼓山"镇寺三宝"之一,这是由鸡丝木(也称铁木)制成的。据记载,供桌是康熙丙午年间(1666年)海外华侨弟子捐赠。它通热见潮,入水即沉,遇阴则潮,遇晴渐干,成了寺里的晴雨表。在两旁还有骑着虬首仙青毛狮的文殊菩萨和骑着灵乐仙白象的普贤菩萨。
法堂,是涌泉寺三个主大殿的后殿。是寺院里讲经说法,传经受戒,护法惩法的地方,也是寺院举行重大法会的场所。法堂正中现存一座明代楠木雕龙柱龛,龛内供奉一尊从缅甸送来的汉白玉千手送子观音佛像,这尊观音佛象造型独特。观音佛象两边分别塑有十二尊诸天相,两边合为二十四尊诸天相,对于天地之间,他们是无所不到、无所不管的。 伽蓝殿供奉着伽蓝菩萨关羽,关羽为寺院守护神,故伽蓝殿也称土地堂。关羽是佛教诸多神将中唯一的中国籍神将,佛教称关羽将来也会成为菩萨。
在方丈室前的天井中栽有3株铁树,左右两株特别粗大,是雌树,相传里面一株为涌泉寺开山祖师神晏所栽;外面一株是五代闽王王审知所栽的,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中间一株为雄树,至今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1972年从福州西禅寺移来。近年来这三株铁树年年开花。黄色花果大如绒球,被视为奇观。涌泉寺的香积厨有4只铜铁合铸的巨锅,最大的一口直径167厘米,深80厘米,可容水1吨,一次可煮250公斤大米,供1000人食用。阶前有几个供洗涤的大石槽,是950年前凿制的古物。
寺内的藏经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类佛经9000部,计2.79万多册;手抄经书200多册;用血书写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657册。其中引人注目的是17世纪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有120卷,分装48册,雕版2425块。这是清康熙年间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涌泉寺从宋代起就刻经、印经;清康熙间,成了全国出版经书的重要场所。至今,寺内还保存历代佛经雕版11375块,堪称一座佛经的宝库。
藏经殿正中有一座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宝塔,塔中仅存三颗舍利子与佛牙。舍利子是佛门高僧精、气、神的结合物,火化后遗留下的,会发光。在塔的背后安放着一尊缅甸送来的汉白玉卧佛象,佛身匀称,体态安详,作睡卧状,据说这就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形态。
涌泉寺南侧有回龙阁,罗汉台、佛阁等,回龙阁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开辟,元明两代重开修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栏。现放生池内放养着上百只乌龟和红鲤鱼,最大的龟有上千年龟龄了。放生池内还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观音菩萨石雕像,观音手中圣水瓶可流出圣水。阁后有"兰花圃","兰花圃"3字匾额是1961年朱德所书。
涌泉寺西有狮子峰,形如狮子,沿狮子峰西下行数里,即到达摩洞。洞内有一尊2米左右的达摩面壁坐像;洞外一巨石,石壁如斧削,上刻清朝道光年间诗人魏杰,根据这里的自然景物和民间传说,整理编写成的18景,这就是鼓山十八景:达摩面壁、南极升天、仙猿守峡、古鹤巢云、仙人巨迹、福寿全图、蟠桃满坞、玉笋成林、蚁蜓渡潮、渔灯普照、狮子戏球、金蟾出洞、伏虎驮经、神龙听法、铠甲卸岩、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宫。这18洞景经过风化瓦解、岁月淘洗现在有的景点已看不到了,但大部分景点仍然惟妙惟肖,连同那美妙的神话传说,让游客感觉到大自然的无比神奇。
镇虎岩 相传清朝时,方圆数十里的鼓山,常有几只大虎,经常下山残害生灵,山下百姓,追赶大虎。每追到此处,大虎都奇迹般地消失,大家认为这巨岩下可能是个虎穴,于是请来了涌泉寺的法师来此诵经降虎,在镇虎岩边刻上“南无增福寿佛”,用佛法来镇虎,还在十八景西面建了一个伏虎祠,从此鼓山再无虎患。
仙人巨迹 一块巨岩平展如台,岩上"罗汉台"三个大字特别醒目。相传罗汉化身的灵峤禅师,曾在此与八仙中的蓝采和会面,请他传授医道。蓝采和将自己精湛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灵峤禅师后,化成一阵清风飘走了,却在罗汉台上留下了三个巨大的脚印,称为"仙人巨迹"。罗汉台上往南这3块巨岩,形状如三艘船,荡漾在林海碧波之中。
慈航驾壑 传说观世音听了八仙们对鼓山的介绍后,亲自光临鼓山,也被这里的美景迷住了。真是“风光优美这般好,怎令慈航不掩留?”观世音在饱览了鼓山的胜景之后,返回南海。转眼间,一年一度的蟠桃盛会又将来临,观音向王母提议放在鼓山举行,王母喜极。于是,观音拨了3艘船,满载各路神仙,驾着祥云,飞向鼓山。后来这3艘船就留在了鼓山,“慈航驾壑”由此而来的。
佛窟 在罗汉台上方的“佛窟”,为清代鼓山涌泉寺主持道霈(1614~1702年)所题的摩崖题刻,道霈大师曾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著写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有120卷,分装48册,木刻雕版达二千多块。1928年弘一法师来福建时,曾将它印了几十套分别赠送给日本的各个寺院,日本人民称道鼓山是“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在左边这一块岩壁上,刻着55个佛名,连同罗汉台下断壁上刻着的33个佛名成为88个佛号,这些均为道霈法师的手迹。此处有一窟清泉如镜,终年不涸不溢,洁净不染。
玉石云梯 玉石云梯是新近开辟的一个景点,要扶着铁链护栏杆,从陡峭的巨岩上开凿的一级级台阶登阶而上。虽然只有128级台阶,但是云梯的陡峭程度使人更富有刺激感,而且有惊无险。登上云梯,眼前视野宽阔,身边时有云雾缭绕,放眼望去,烟波浩渺,榕城新貌尽收眼底,近看脚下林海碧波,松涛阵阵,不远处索道缆车象一条银色的珍珠项链,绕在莲花峰上。向上望去,悬崖上有一题刻“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这是清代魏杰所题,他把万壑山水的壮丽气势,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达摩面壁 达摩洞宽,约15米,深约8米,高约4米。洞内左壁刻有“面壁”两个大字,达摩塑像高2米左右,是用龙眼木雕刻的。洞内有台灶,相传灵峤禅师初入山时曾在这里煮食,洞内有泉一眼,甘寒可饮,常年不涸。 千佛梵宫、千佛庵 千佛庵,也叫福圣庵,原名叫无净居。此庵三面靠山,面临乌龙江和白龙江,为比丘尼修行之地,久负盛名。数百年来香火旺盛,来往习经修行的比丘尼成千上万。庵内佛像逐渐增多,以至达到上千佛像,十分壮观,故更名为千佛庵,也称为“千佛梵宫”。
八仙岩洞 八仙岩洞的传说始于元代,相传铁拐李首先得道成仙后,度汉钟离,汉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子和曹国舅,而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则是分别得道后共成八仙,经蓝采和的大力推荐,八仙们曾来到这里欢聚,一起共渡八月十五中秋之夜。
金蟾出洞 刘海台和金蟾洞,分别在石道的左右两边,右下方的金赡洞洞顶岩形如蟾蜍行将出洞,岩底平白一片,犹如蟾腹,伏在坡旁草丛中,跃跃欲出。
蟠桃满岛 金蟾洞东南向,有数块巨大的岩石,错落而成,就好象几个蟠桃堆放在一起,周围也有很多岩石酷似蟠桃,因此,这里叫蟠桃林,旁边还有一岩石洞,上刻有“曼倩岩”3个字。传说:当年曼倩曾是王母娘娘蟠桃园里忠实的看守官。但他终究挡不住仙桃的诱惑,在离任时斗胆偷了几个蟠桃,溜下人间,来到鼓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就把蟠桃种在了鼓山,曼倩怕王母娘娘知道后怪罪,也就留在了鼓山。经过多年的经心栽培,这里到处布满了仙桃。后来,这事被天兵知道后禀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亲临鼓山,要把曼倩带回天庭问罪,曼倩宁死不回。王母娘娘盛怒之下,把曼倩和这里的蟠桃都点化成石。
古鹤巢云 法华岩洞,它由两个互通的岩洞组成,洞内刻有清代魏杰的题词:“且憩”。洞前的这一块小平地,相传过去常有白鹤盘旋,停栖,故名“古鹤巢云”。
福寿全图 法华岩洞右边的亭子,叫法华亭。据传,站在此亭俯瞰榕城,道路、农田、河流、湖泊纵横交错,天然勾勒出福寿全图,点划不误,令人叫绝。现在,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已经看不到这幅“福寿全图”了。
伏虎驮经 伏虎洞顶岩石伸出,酷似虎首,藏牙缩爪,远看如一只被降服归依之虎,背上驮着一块平石,如驮着佛法经书,故取名“伏虎驮经”。伏虎祠祀奉伏虎禅师,并将每年的二月二十九日定为伏虎禅师的诞日,在此前后三日都举行祭祀活动,纪念伏虎禅师诞辰。
岩壑俱飞 莲花岩有巨岩如独木冲天,摩崖题刻"岩壑俱飞"四个大字,形象地描绘了这里的景色。
铠甲壑岩 路旁有一奇岩怪石,其石表面有很多规则的小裂痕,形如古代将军铠甲上的鳞片,岩石上刻有"卸甲"二字,故称"卸甲岩"。
玉笋成林 站在“卸甲岩”上,向东仰望,可见到对面云雾环绕,玉笋峰上露出了许多大小尖峰。岩石耸列,犹如雨后春笋,出土成竹,这是这里最为特别的景观,古人誉为"玉笋成林"之景。[关闭]
鼓山涌泉寺
涌泉寺居闽刹之冠,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处,面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相传因寺前有罗汉泉涌出地面而得名。相传涌泉寺所在地原是一个深水龙潭,有毒龙占据,时常出来危害百姓。唐建中四年(783年),太守裴胄请灵峤禅师入山来诵华严经降龙,并在龙潭边建一个小寺,名为华严台,不久后荒废。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大兴土木,填潭建寺,并到闽侯雪峰寺邀请神晏法师来涌泉寺住持,取名"国师馆"。宋咸平二年(999年)正式赐额"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赐名"涌泉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钦笔御颁"涌泉寺"泥金匾额。
涌泉寺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
涌泉寺前两侧的两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的,左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陶塔”,右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双塔是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八角九层,高约7米左右。塔身细部为仿宋代木构楼阁建筑风格,两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宝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将各36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枝。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侏儒,并刻有铭文,记载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等。
双塔原座落在福州市城门龙瑞寺,1972年时移到涌泉寺前。这种用陶土烧制的大型宝塔乃全国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正中一位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身着汉装,这是以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的,相传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因此弥勒佛也叫布袋佛。清代福建按察使王廷珍写的一幅对联,上联是"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养?"下联是"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通俗风趣,却又耐人寻味。
殿内两厢是四大天王,据说他们是佛教寺院内东西南北四面天的保卫者。四大天王职责合成象征为"风调雨顺,国泰民
在弥勒佛像背后,站立着一尊韦驮菩萨,他是护法天神。据说佛主的舍利子被魔王劫走时就是他去追回的。他行走如风,神速无比,也称善走之神,以勇武著称,忠实地护卫着寺院的安全。
天王殿后面。一个大天井,天井上方刻的"石鼓名山"四个字,这是清乾隆年间福州郡守李拔所题。天井中央的水池,引入山泉,清澈见底,池上卧着的小桥,名石卷桥,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砌成。天井两角立着一对用钢筋制成的圆形铁杆,杆尖超出寺院高度,每当寺院举行重大佛事活动时,用它来挂佛幛、佛幡之类,同时它还起着避雷的作用,是1927年马尾船政局捐造的。
天井两边为钟鼓楼,两楼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1936年又重建,钟楼保存有一口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铸造的大钟,重约两吨,以铜为主,熔入少量金、银、铁、铝合金铸造成的,钟的表面铸有佛号和《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全文,共有6000多个汉字,称"金刚般若钟"。楼旁石柱对联曰:"百入晓撞潮声迭送;亿千恒觉梵呗同宣。"鼓楼上有一只大鼓,直径达1.8米,该鼓是用两大张牛皮蒙制而成的。寺院的规矩是"晨钟暮鼓",早晨敲钟,傍晚击鼓。每当举行重大佛事活动时,便以鼓声为号,击鼓鸣钟,以示隆重。
泰昌堂供奉的是涌泉寺开山祖师--神晏法师。
祖师殿供奉着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是南北朝时的天竺僧人,印度著名的佛教高僧,第一个远涉重洋来我国传授佛经的禅宗祖师。
大雄宝殿,这是涌泉寺三个主大殿的核心殿。大雄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三世佛,这三尊坐佛金像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福州民间艺人根据佛主释迦牟尼参禅的形象雕塑的,分别表示管过去、现在、未来,即管三世轮回之意。在释迦牟尼佛的两边分别站着是佛主的徒子迦叶尊者和佛主的堂弟阿难陀。
大雄宝殿既是寺院举行重要佛事活动的场所,又是用来日常诵经作课的地方。
殿内佛像前两旁立着一对铜男孩,身穿红肚兜,神态栩栩如生,满面笑容,天真活泼,引人注目,他们是福州地区民间吉祥的化身,是1935年由一位福州工匠铸造的。
殿内两边的十八罗汉塑像,是清顺治四年(1647年)雕塑的。据说,当佛教传入我国时,只有十六罗汉,宋代以后,中国佛教界为了丰富自己的崇拜偶像,就将中国民间广为传颂的降龙、伏虎二位列入罗汉之中,就成了现在的十八罗汉。他们都是佛的大弟子,其地位仅次于菩萨。这里塑造的十八罗汉造型生动,各具特色,神态各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释迦牟尼三世佛的背后供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三圣立像。这是清代康熙年间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蜡模铸造工艺铸成的铁佛,每尊重约1000公斤多,表面贴上金膜。这三尊铁佛:左边的是观世音菩萨、中间的是弥陀接引佛、右边的是大势至菩萨。弥陀接引佛就是南天阿弥陀佛。
"三圣立像"前的一张供桌,是鼓山"镇寺三宝"之一,这是由鸡丝木(也称铁木)制成的。据记载,供桌是康熙丙午年间(1666年)海外华侨弟子捐赠。它通热见潮,入水即沉,遇阴则潮,遇晴渐干,成了寺里的晴雨表。在两旁还有骑着虬首仙青毛狮的文殊菩萨和骑着灵乐仙白象的普贤菩萨。
法堂,是涌泉寺三个主大殿的后殿。是寺院里讲经说法,传经受戒,护法惩法的地方,也是寺院举行重大法会的场所。法堂正中现存一座明代楠木雕龙柱龛,龛内供奉一尊从缅甸送来的汉白玉千手送子观音佛像,这尊观音佛象造型独特。观音佛象两边分别塑有十二尊诸天相,两边合为二十四尊诸天相,对于天地之间,他们是无所不到、无所不管的。 伽蓝殿供奉着伽蓝菩萨关羽,关羽为寺院守护神,故伽蓝殿也称土地堂。关羽是佛教诸多神将中唯一的中国籍神将,佛教称关羽将来也会成为菩萨。
在方丈室前的天井中栽有3株铁树,左右两株特别粗大,是雌树,相传里面一株为涌泉寺开山祖师神晏所栽;外面一株是五代闽王王审知所栽的,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中间一株为雄树,至今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1972年从福州西禅寺移来。近年来这三株铁树年年开花。黄色花果大如绒球,被视为奇观。涌泉寺的香积厨有4只铜铁合铸的巨锅,最大的一口直径167厘米,深80厘米,可容水1吨,一次可煮250公斤大米,供1000人食用。阶前有几个供洗涤的大石槽,是950年前凿制的古物。
寺内的藏经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类佛经9000部,计2.79万多册;手抄经书200多册;用血书写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657册。其中引人注目的是17世纪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有120卷,分装48册,雕版2425块。这是清康熙年间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涌泉寺从宋代起就刻经、印经;清康熙间,成了全国出版经书的重要场所。至今,寺内还保存历代佛经雕版11375块,堪称一座佛经的宝库。
藏经殿正中有一座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宝塔,塔中仅存三颗舍利子与佛牙。舍利子是佛门高僧精、气、神的结合物,火化后遗留下的,会发光。在塔的背后安放着一尊缅甸送来的汉白玉卧佛象,佛身匀称,体态安详,作睡卧状,据说这就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形态。
涌泉寺南侧有回龙阁,罗汉台、佛阁等,回龙阁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开辟,元明两代重开修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栏。现放生池内放养着上百只乌龟和红鲤鱼,最大的龟有上千年龟龄了。放生池内还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观音菩萨石雕像,观音手中圣水瓶可流出圣水。阁后有"兰花圃","兰花圃"3字匾额是1961年朱德所书。
涌泉寺西有狮子峰,形如狮子,沿狮子峰西下行数里,即到达摩洞。洞内有一尊2米左右的达摩面壁坐像;洞外一巨石,石壁如斧削,上刻清朝道光年间诗人魏杰,根据这里的自然景物和民间传说,整理编写成的18景,这就是鼓山十八景:达摩面壁、南极升天、仙猿守峡、古鹤巢云、仙人巨迹、福寿全图、蟠桃满坞、玉笋成林、蚁蜓渡潮、渔灯普照、狮子戏球、金蟾出洞、伏虎驮经、神龙听法、铠甲卸岩、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宫。这18洞景经过风化瓦解、岁月淘洗现在有的景点已看不到了,但大部分景点仍然惟妙惟肖,连同那美妙的神话传说,让游客感觉到大自然的无比神奇。
镇虎岩 相传清朝时,方圆数十里的鼓山,常有几只大虎,经常下山残害生灵,山下百姓,追赶大虎。每追到此处,大虎都奇迹般地消失,大家认为这巨岩下可能是个虎穴,于是请来了涌泉寺的法师来此诵经降虎,在镇虎岩边刻上“南无增福寿佛”,用佛法来镇虎,还在十八景西面建了一个伏虎祠,从此鼓山再无虎患。
仙人巨迹 一块巨岩平展如台,岩上"罗汉台"三个大字特别醒目。相传罗汉化身的灵峤禅师,曾在此与八仙中的蓝采和会面,请他传授医道。蓝采和将自己精湛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灵峤禅师后,化成一阵清风飘走了,却在罗汉台上留下了三个巨大的脚印,称为"仙人巨迹"。罗汉台上往南这3块巨岩,形状如三艘船,荡漾在林海碧波之中。
慈航驾壑 传说观世音听了八仙们对鼓山的介绍后,亲自光临鼓山,也被这里的美景迷住了。真是“风光优美这般好,怎令慈航不掩留?”观世音在饱览了鼓山的胜景之后,返回南海。转眼间,一年一度的蟠桃盛会又将来临,观音向王母提议放在鼓山举行,王母喜极。于是,观音拨了3艘船,满载各路神仙,驾着祥云,飞向鼓山。后来这3艘船就留在了鼓山,“慈航驾壑”由此而来的。
佛窟 在罗汉台上方的“佛窟”,为清代鼓山涌泉寺主持道霈(1614~1702年)所题的摩崖题刻,道霈大师曾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著写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有120卷,分装48册,木刻雕版达二千多块。1928年弘一法师来福建时,曾将它印了几十套分别赠送给日本的各个寺院,日本人民称道鼓山是“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在左边这一块岩壁上,刻着55个佛名,连同罗汉台下断壁上刻着的33个佛名成为88个佛号,这些均为道霈法师的手迹。此处有一窟清泉如镜,终年不涸不溢,洁净不染。
玉石云梯 玉石云梯是新近开辟的一个景点,要扶着铁链护栏杆,从陡峭的巨岩上开凿的一级级台阶登阶而上。虽然只有128级台阶,但是云梯的陡峭程度使人更富有刺激感,而且有惊无险。登上云梯,眼前视野宽阔,身边时有云雾缭绕,放眼望去,烟波浩渺,榕城新貌尽收眼底,近看脚下林海碧波,松涛阵阵,不远处索道缆车象一条银色的珍珠项链,绕在莲花峰上。向上望去,悬崖上有一题刻“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这是清代魏杰所题,他把万壑山水的壮丽气势,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达摩面壁 达摩洞宽,约15米,深约8米,高约4米。洞内左壁刻有“面壁”两个大字,达摩塑像高2米左右,是用龙眼木雕刻的。洞内有台灶,相传灵峤禅师初入山时曾在这里煮食,洞内有泉一眼,甘寒可饮,常年不涸。 千佛梵宫、千佛庵 千佛庵,也叫福圣庵,原名叫无净居。此庵三面靠山,面临乌龙江和白龙江,为比丘尼修行之地,久负盛名。数百年来香火旺盛,来往习经修行的比丘尼成千上万。庵内佛像逐渐增多,以至达到上千佛像,十分壮观,故更名为千佛庵,也称为“千佛梵宫”。
八仙岩洞 八仙岩洞的传说始于元代,相传铁拐李首先得道成仙后,度汉钟离,汉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子和曹国舅,而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则是分别得道后共成八仙,经蓝采和的大力推荐,八仙们曾来到这里欢聚,一起共渡八月十五中秋之夜。
金蟾出洞 刘海台和金蟾洞,分别在石道的左右两边,右下方的金赡洞洞顶岩形如蟾蜍行将出洞,岩底平白一片,犹如蟾腹,伏在坡旁草丛中,跃跃欲出。
蟠桃满岛 金蟾洞东南向,有数块巨大的岩石,错落而成,就好象几个蟠桃堆放在一起,周围也有很多岩石酷似蟠桃,因此,这里叫蟠桃林,旁边还有一岩石洞,上刻有“曼倩岩”3个字。传说:当年曼倩曾是王母娘娘蟠桃园里忠实的看守官。但他终究挡不住仙桃的诱惑,在离任时斗胆偷了几个蟠桃,溜下人间,来到鼓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就把蟠桃种在了鼓山,曼倩怕王母娘娘知道后怪罪,也就留在了鼓山。经过多年的经心栽培,这里到处布满了仙桃。后来,这事被天兵知道后禀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亲临鼓山,要把曼倩带回天庭问罪,曼倩宁死不回。王母娘娘盛怒之下,把曼倩和这里的蟠桃都点化成石。
古鹤巢云 法华岩洞,它由两个互通的岩洞组成,洞内刻有清代魏杰的题词:“且憩”。洞前的这一块小平地,相传过去常有白鹤盘旋,停栖,故名“古鹤巢云”。
福寿全图 法华岩洞右边的亭子,叫法华亭。据传,站在此亭俯瞰榕城,道路、农田、河流、湖泊纵横交错,天然勾勒出福寿全图,点划不误,令人叫绝。现在,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已经看不到这幅“福寿全图”了。
伏虎驮经 伏虎洞顶岩石伸出,酷似虎首,藏牙缩爪,远看如一只被降服归依之虎,背上驮着一块平石,如驮着佛法经书,故取名“伏虎驮经”。伏虎祠祀奉伏虎禅师,并将每年的二月二十九日定为伏虎禅师的诞日,在此前后三日都举行祭祀活动,纪念伏虎禅师诞辰。
岩壑俱飞 莲花岩有巨岩如独木冲天,摩崖题刻"岩壑俱飞"四个大字,形象地描绘了这里的景色。
铠甲壑岩 路旁有一奇岩怪石,其石表面有很多规则的小裂痕,形如古代将军铠甲上的鳞片,岩石上刻有"卸甲"二字,故称"卸甲岩"。
玉笋成林 站在“卸甲岩”上,向东仰望,可见到对面云雾环绕,玉笋峰上露出了许多大小尖峰。岩石耸列,犹如雨后春笋,出土成竹,这是这里最为特别的景观,古人誉为"玉笋成林"之景。[关闭]
鼓山海拔969米、面积1890公顷,耸立于榕城东郊,闽江北岸。鼓山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闻遐迩。西晋尚书郎 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左旗(山)右鼓(山),全闽二绝"之赞。它因顶峰有一巨石如鼓,每当风雨交加,便有簸荡之声,故名鼓山。从山麓廨院登鼓山有三条途径:一是从廨院东侧的一条1954年修建的盘山公路约8.5公里,直达涌泉寺前停车场;二是在廨院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