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最高处海拔58.6米,面积11.9公顷,整座山形状如巨鳌,于是有六鳌胜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
于山又称九日山。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改名红岩山,1977年复名于山。
于山海拔52.2米,面积0.47平方公里,怪石嶙峋。山林木参天,景色..[全文]
于山又称九日山。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改名红岩山,1977年复名于山。
于山海拔52.2米,面积0.47平方公里,怪石嶙峋。山林木参天,景色..[全文]
于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最高处海拔58.6米,面积11.9公顷,整座山形状如巨鳌,于是有六鳌胜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
于山又称九日山。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改名红岩山,1977年复名于山。
于山海拔52.2米,面积0.47平方公里,怪石嶙峋。山林木参天,景色秀丽,历为游览胜地。于山名胜古迹甚多,主要景点有平远台与戚公祠、九仙观与天君殿、大士殿、报恩定光多宝塔(即白塔)等。山上还有自宋代以来摩崖石刻100多处。
于山景点:白塔寺和白塔
白塔寺,即定光塔寺,初建于唐天祐二年(905年),是由闽王王审知创建,后改名为"万岁寺"。五代时是福州名寺之一,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殿宇大多毁于倭患。现存建筑是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重建,分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雨堂。大殿左右为华封堂、方丈室、客厅、僧舍。法雨堂是人们为纪念后梁时寺僧义收"积薪自焚",舍身求雨而建的。说的是,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福州久旱无雨,禾苗不长,这时来了个游方僧义收,到白塔寺祈雨,他在寺前用木柴堆塔,自己坐在塔上,闭目合十,为民祈雨,3天后,约定时辰点燃柴塔,义收仍坚持不动,随着火焰升起,大雨骤降,义收安然无恙从火中走下。后来人们就建法雨堂纪念义收。法雨堂还曾是严复读书处,清朝福建船政学堂的校舍。
于山景点:戚公祠
戚公祠是民国7年(1918年),为纪念戚继光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而建。祠建在石岗之上,占地4100平方米。附近有平远台、蓬莱阁、醉石亭、三山阁、吸翠亭、补山精舍等。五老岗、榕寿岩、宋塔以及古今摩崖石刻等胜迹,隐存在千年榕树、古荔、龙眼等花木之中,为于山风景区组成部分。
从祠厅右折进入花墙,就是补山精舍。精舍建在榕寿岩旁,岩壁上镌有大"寿"字,岩隙间的一株古榕垂须屈干,悬立倒挂。民国22年秋,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人曾在精舍召开秘密会议,筹备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出戚公祠大门,迎面是峙立于悬岩的吸翠亭。亭东有廓然台,宋朱熹曾在此观天,并写五律《寄题九日廓然亭》,中有"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宁知廓然处,初不从外得"等诗句。过吸翠亭,到炼丹井。相传何氏九兄弟便是用这口井的水炼丹的,炼丹井旁的九仙洞是他们的住处。 循炼丹井旁石阶可上大士殿。此殿又名观音阁,位居全山中心。大士殿东邻鳌顶峰,鳌顶峰旁就是状元峰,状元峰附近就是六鳌古迹。
于山顶有一空地,叫九日台,台的南端是一片绝壁,很像一条高挂天空的瀑布。福州历史上第一次用炮火保卫城池就发生在此,可惜此石屋炮台在民国25年被拆除。
沿登山公路转东,过望州岩,就到了山上最大的庙宇九仙观。这座道观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庄严雄伟,金碧辉煌。殿的两旁建成碑廊,廊里陈列着历代与福州地方历史、经济、文化有关的碑碣16面,皆属珍贵文物。
九仙观西南的舒啸台,是明代著名学者、莆田人黄仲昭开辟和命名的。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他曾在九仙观主编《八闽通志》,花6年时间,成书87卷。于山还有为数众多的摩崖石刻。现存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摩崖石刻113段,其中宋刻35段,明、清占大半。这些石刻大部分分布在鳌顶峰、金粟台、戚公祠、蓬莱峰等处。于山摩崖石刻,不但保存许多优秀的书法艺术,其中大部分还具有史料价值。明代督舶太监尚春的诗刻,就是一份福州对外贸易的史料。
[关闭]
于山又称九日山。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改名红岩山,1977年复名于山。
于山海拔52.2米,面积0.47平方公里,怪石嶙峋。山林木参天,景色秀丽,历为游览胜地。于山名胜古迹甚多,主要景点有平远台与戚公祠、九仙观与天君殿、大士殿、报恩定光多宝塔(即白塔)等。山上还有自宋代以来摩崖石刻100多处。
于山景点:白塔寺和白塔
白塔寺,即定光塔寺,初建于唐天祐二年(905年),是由闽王王审知创建,后改名为"万岁寺"。五代时是福州名寺之一,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殿宇大多毁于倭患。现存建筑是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重建,分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雨堂。大殿左右为华封堂、方丈室、客厅、僧舍。法雨堂是人们为纪念后梁时寺僧义收"积薪自焚",舍身求雨而建的。说的是,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福州久旱无雨,禾苗不长,这时来了个游方僧义收,到白塔寺祈雨,他在寺前用木柴堆塔,自己坐在塔上,闭目合十,为民祈雨,3天后,约定时辰点燃柴塔,义收仍坚持不动,随着火焰升起,大雨骤降,义收安然无恙从火中走下。后来人们就建法雨堂纪念义收。法雨堂还曾是严复读书处,清朝福建船政学堂的校舍。
于山景点:戚公祠
戚公祠是民国7年(1918年),为纪念戚继光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而建。祠建在石岗之上,占地4100平方米。附近有平远台、蓬莱阁、醉石亭、三山阁、吸翠亭、补山精舍等。五老岗、榕寿岩、宋塔以及古今摩崖石刻等胜迹,隐存在千年榕树、古荔、龙眼等花木之中,为于山风景区组成部分。
从祠厅右折进入花墙,就是补山精舍。精舍建在榕寿岩旁,岩壁上镌有大"寿"字,岩隙间的一株古榕垂须屈干,悬立倒挂。民国22年秋,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人曾在精舍召开秘密会议,筹备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出戚公祠大门,迎面是峙立于悬岩的吸翠亭。亭东有廓然台,宋朱熹曾在此观天,并写五律《寄题九日廓然亭》,中有"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宁知廓然处,初不从外得"等诗句。过吸翠亭,到炼丹井。相传何氏九兄弟便是用这口井的水炼丹的,炼丹井旁的九仙洞是他们的住处。 循炼丹井旁石阶可上大士殿。此殿又名观音阁,位居全山中心。大士殿东邻鳌顶峰,鳌顶峰旁就是状元峰,状元峰附近就是六鳌古迹。
于山顶有一空地,叫九日台,台的南端是一片绝壁,很像一条高挂天空的瀑布。福州历史上第一次用炮火保卫城池就发生在此,可惜此石屋炮台在民国25年被拆除。
沿登山公路转东,过望州岩,就到了山上最大的庙宇九仙观。这座道观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庄严雄伟,金碧辉煌。殿的两旁建成碑廊,廊里陈列着历代与福州地方历史、经济、文化有关的碑碣16面,皆属珍贵文物。
九仙观西南的舒啸台,是明代著名学者、莆田人黄仲昭开辟和命名的。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他曾在九仙观主编《八闽通志》,花6年时间,成书87卷。于山还有为数众多的摩崖石刻。现存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摩崖石刻113段,其中宋刻35段,明、清占大半。这些石刻大部分分布在鳌顶峰、金粟台、戚公祠、蓬莱峰等处。于山摩崖石刻,不但保存许多优秀的书法艺术,其中大部分还具有史料价值。明代督舶太监尚春的诗刻,就是一份福州对外贸易的史料。
[关闭]
于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最高处海拔58.6米,面积11.9公顷,整座山形状如巨鳌,于是有六鳌胜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
于山又称九日山。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改名红岩山,1977年复名于山。
于山海拔52.2米,面积0.47平方公里,怪石嶙峋。山林木参天,景色..[全文]
于山又称九日山。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改名红岩山,1977年复名于山。
于山海拔52.2米,面积0.47平方公里,怪石嶙峋。山林木参天,景色..[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