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姓名或ID:
密 码:
取回密码
摄影作者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中文简体
·English
首页
图片中国
异域风情
时事资料
图片专题
行走天下
摄影月赛
作者专区
业界快讯
电子杂志
资料库
高清图片
CCN图片搜索
CCN信息搜索
综合查询
图片名称
图片编号
作者姓名
关键字
综合查询
行业动态
旅游线路
景点推荐
商品信息
特色介绍
行走天下
时事资料
图片专题
业界快讯
会员手记
商家·摄影师免费注册-登录
CCN传媒图片网
>
会员专辑
> 欢腾的鼓乡·“东方芭蕾”闹珠城--记20.. [作者:马晓刚]
共 139 张图片,当前页 1/8 页
显示
18
24
36
48
60
张
金秋十月的下旬,安徽省蚌埠市在淮河文化广场盛大举行了为期三天的2006中国花鼓灯歌舞节,蚌埠投资贸易洽谈会也如期举行。节会以花鼓灯艺术为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围绕花鼓灯艺术,举行不同类型的经贸活动,弘扬花鼓灯这一优秀传统艺术,拓展经贸天地,推进艺术与经济融合,提升经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展示蚌埠沿淮名城的新形象。本届节会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中国舞蹈..
[全文]
金秋十月的下旬,安徽省蚌埠市在淮河文化广场盛大举行了为期三天的2006中国花鼓灯歌舞节,蚌埠投资贸易洽谈会也如期举行。节会以花鼓灯艺术为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围绕花鼓灯艺术,举行不同类型的经贸活动,弘扬花鼓灯这一优秀传统艺术,拓展经贸天地,推进艺术与经济融合,提升经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展示蚌埠沿淮名城的新形象。本届节会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中国舞蹈家协会、安徽省文化厅和中共蚌埠市委、蚌埠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10月21日上午,淮河文化广场人潮涌动,鼓乐喧天,热情好客的蚌埠人民迎来了八方客商、四海亲朋。在2006中国花鼓灯歌舞节暨蚌埠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式上,蚌埠人民献上了一台热烈奔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花鼓灯歌舞演出,展示了淮河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次花鼓灯歌舞盛会邀请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审委员会副主任资华筠、文化部正司级巡视员周晓璞、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书记冯双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副主任张庆善等国家部委相关部门领导,省文化、经济、财政、商务等部门领导,中外客商,花鼓灯艺术专家、生物质产业专家的参加,引起了新华社、新华网、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华工商时报、市场报、香港文汇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中安在线、新安晚报、安徽商报、江淮晨报等中央、省级及境内外等众多新闻媒体记者的关注。
花鼓灯歌舞演出节目分为“玩灯人的节日”、“淮河歌谣”、“乡舞动京华”、“欢腾的淮河人”4个篇章,是花鼓灯最新创作成果的展示。
七千三百年的古老文明史,催生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也创造了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花鼓灯,它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舞蹈语言,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象独立于世界舞蹈文化之林。高亢、悠长的“玩灯喽!玩灯喽!”在淮河文化广场的上空回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淮河儿女的喜悦之情,万众沸腾,鼓乐喧天,气贯长虹。 “咚咚隆咚锵!咚咚隆咚锵......”玩灯人的节日到了!玩灯人敲起来了!跳起来了!唱起来了!看吧———彩扇飞舞,红灯熠熠,鼓壮虎胆,汉舞雄风。来自“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村的花鼓灯班子和各县区的花鼓灯班子的民间花鼓奏响了演出的号角。由各县区单位、部队、机关、学校参加的声势浩大的《踩街表演》尽情展现了花鼓灯艺术植根于群众土壤的独特魅力。
淮河,是母亲河。汤汤河水哺育了淮河儿女,在大禹治水的古老传说中,淮河儿女也学会了歌唱。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气势恢弘的歌舞《淮河牛歌》、《淮河号子》、《淮河灯歌》、《淮河情歌》,柔情似水的歌曲《小小兰花才十八》,唱遍大江南北的五河民歌《摘石榴》,幽默、诙谐的花鼓灯传统节目《丑婆》、《四老爷坐轿》、《摸轿》等都体现了花鼓灯艺术热烈、奔放、敏捷、灵巧、优美、细腻的风格。流淌淮河乡土风情,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情感,展现花鼓灯原生态歌唱艺术。
1952年,花鼓灯大师冯国佩将花鼓灯艺术带到北京,引起轰动,“东方芭蕾”这一艺术走向全国,一度在全国掀起学习花鼓灯的热潮。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和省文化厅的珍爱下,花鼓灯已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传播并得以发扬光大。来自北京舞蹈学院及附中的表演展示了花鼓灯从民间走向课堂、走向舞台的演变过程。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演员的举手投足间既有粗犷豪放、欢快热烈的一面,也多了几许娇俏甜美、细腻多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珠城人领略了花鼓灯的另一番滋味。
演出高潮迭起,精彩不断。欢腾的鼓乡人传承着民族文化的血脉,打造着民族文化的精髓。《红伞一举出彩云》、《大淮河的妞》、《大河湾的汉子》动静结合、收放自如,节奏强烈,且富有变化。《踩衬子》则再现了一百多年前花鼓灯的原生态表演。特别是花鼓灯传人、国家一级编导高小平表演的兰花轻盈柔美,颇具感情色彩,让人难以置信她已61岁。 国宝级花鼓灯大师年逾八旬的民间老艺人———“小金莲”冯国佩、“一条线”陈敬芝、“小白鞋”郑九如、“石猴子”石金礼等连珠登台,他们精神饱满、身姿灵巧、动作优美 “老树发新枝”。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沧桑,也见证了花鼓灯演变发展的历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审委员会副主任资华筠,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书记冯双白等一批艺术家和花鼓灯爱好者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涌上舞台,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舞起来!他们用热烈奔放的肢体语言,诠释着对花鼓灯艺术的热爱。
…… ……
花鼓灯歌舞源远流长。民间传说始于夏代祭祀大禹的风俗,至今安徽怀远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仍然到禹王庙祭祀大禹,经过几千年的流传演变形成了今日的花鼓灯。据《凤台县志》载,花鼓灯“宋代就流传于淮河流域的凤台、怀远一带”。民间传说包公放粮赈灾,百姓为感恩德,以“玩鼓灯”的形式欢庆,相沿至今。一些专家认为:花鼓灯具有明显的唐、宋交替时期的文化印迹。根据实证材料推断,至少在明代花鼓灯活动已经很繁盛,到了清代淮河两岸号称有“千班锣鼓、百班灯”。
解放后,花鼓灯艺术受到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花鼓灯在题材、人物、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新的较大的开拓。群众性花鼓灯活动普遍开展,村村结社,乡乡闻鼓。1950年淮河大水过后,几十万民工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走上淮河大堤,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治淮工程。在这样的热情鼓舞下,著名花鼓灯艺人、蚌埠市秦集乡冯嘴子村的冯国佩,召集群众,跳着花鼓灯给治淮模范甘彩华送去《挑战书》。这一事迹被中央歌舞团的专家知悉,在观看了冯国佩等人的表演后,花鼓灯独有的艺术魅力让来自首都的艺术家倾倒。著名舞蹈家戴爱莲也来蚌向冯国佩求教,并邀请他进京传艺。翌年,冯国佩到中央歌舞团的传艺活动在首都舞蹈界引起广泛关注。1953年9月,安徽省花鼓灯艺人进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歌舞调演,并应邀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下九流”的乡土歌舞终于登上了艺术殿堂,花鼓灯从此开始走向全国。
与此同时,花鼓灯也从麦场走上了舞台,很多艺术院校、文艺团体、专业人员相继开始了花鼓灯艺术的教学、创作和演出,编创了一大批花鼓灯歌舞剧,其中安徽省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刘海戏金蟾》、《摸花轿》、《玩灯人的婚礼》等花鼓灯歌舞剧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有的剧目还拍成电影向海内外发行。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国内文艺团体在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方演出过花鼓灯歌舞节目,为花鼓灯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花鼓灯源自民间,在淮河流域流传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花鼓灯艺术作为淮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花鼓灯主要流传于蚌埠、淮南、怀远、凤台和颍上为中心的淮河流域的20多个县、市约 3万平方公里面积、70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素有“淮畔幽兰”之美誉。当代著名戏剧家吴祖光看过花鼓灯歌舞剧后说:“受了两千多年儒家封建礼教统治的中国,尽管还是保存下来颇为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的表演艺术,但从总的倾向来说,似乎偏重于持重、雍容这一方面。但是请你看看花鼓灯吧!这个聪明的、伶俐的、灵巧的、跳跃的《玩灯人的婚礼》,在舞台上洋溢着一片春光。”
花鼓灯主要由舞、歌、锣鼓演奏组成,融舞蹈、锣鼓、灯歌、小戏于一炉,通过情节和人物来表现生活事件和群体情绪。花鼓灯表演热烈奔放、优美细腻,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民俗特征,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汉族民间歌舞的特点,是淮河文化在舞台方面的集中表现。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近年来,花鼓灯还应邀参加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产生了良好影响。
花鼓灯是以“灯班子”为单位的集体演出,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出场演员逐渐形成、固定了几种角色,每种角色的着装、表演、道具使用都有一定规范。花鼓灯的角色主要有伞把子、鼓架子、兰 花、丑 鼓等。
伞把子是全场的核心人物,一般由经验丰富的老把式担任。对襟褂、大包头,腰系绸带,手持岔伞,踩街时走在队首;广场演出时率先出场,唱完拜场歌后引出兰花、鼓架子表演“大花场”。“大花场”以伞把子为中心,由他掌握演出节奏,指挥舞蹈队形的变化。伞把子既是指挥、又是领唱,还负责串场。伞把子分文伞把子和武伞把子。文伞把子主唱,要能望风采柳,即兴编词,诙谐风趣,活跃气氛。武伞把子以舞为主,要身手敏捷,能耍出多种伞花,翻跟头拿大顶,极尽动作之能。
花鼓灯的男角统称鼓架子。对襟褂、灯笼裤,不包头。集体舞“上盘鼓”叠罗汉动作的底部支撑演员称大鼓架子。和兰花对歌对舞并表演小戏的男角为小鼓架子。小鼓架子是灯班子的主力,不仅要在“大花场”阶段表演跟头技巧,还要在“小花场”中配合兰花表演歌舞,从头至尾演出全场。著名的鼓架子有“石猴子”、“小水子”、“气死猴”、“小狮子”等。
花鼓灯的女角统称兰花,有的地区方言称作腊花、拉花。过去兰花由男角反串,解放后始由女性出演。兰花身穿大襟褂,系围兜,下穿灯笼裤,额勒丝带,头顶彩球,球垂飘带。演出时手持绸扇方巾,亦歌亦舞。兰花亮相后往往成为全场的焦点。兰花除了扮相俊美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唱功,身法、步法、扇花、巾花也都是观众评论的话题。历史上兰花表演有许多流派,和其他戏剧一样,都是以杰出的艺人为代表。著名的兰花有“小金莲”、“一条线”、“小白鞋”、“小红鞋”、“白菜心”、“小桃子”等。
作为伴奏的锣鼓队一般不参与歌舞表演,但有的灯班演出时有丑鼓一角,身背花鼓,专司滑稽表演,丑态百出,逗人发笑。丑鼓有时也表演说唱,兼具文伞把子捧台串场的作用。
花鼓灯的演出有一定的表演形式和固定节目,主要有大花场、小花场、后场小戏等。
在一阵先声夺人的开场锣鼓之后,伞把子出场,然后引出众演员演出大花场。大花场是显示灯班子规模和实力的集体舞,鼓架子、兰花全部上阵,通常以“踩四门”开始,继以“里罗城外罗城”、“两堵墙”、“门转子”、“倒卸莲”、“蛇蜕壳”、“堆花谢花”、“卷白菜心”等,队形繁复多变,舞蹈场面宏大,观众气氛热烈。最后阶段兰花巾扇飞舞,鼓架子跟头流星,在铿锵激昂的锣鼓声中达到高潮。现代花鼓灯的大花场多以一个完整的群体造型结束。大花场经常被文艺团体编作独立的舞蹈节目单独演出,并屡次在国际国内获奖。大花场之后是“转场”,兰花依次亮相,各唱一段,自我介绍,在伞把子或丑鼓的穿插过渡后,开始小花场的演出。有的地区小花场演出前还有“坐楼”一节,兰花端坐不动,小鼓架子向兰花以歌相邀,以求出场。二人对歌,斗智逗趣,一番较量后兰花始起身。花鼓灯名角多产生自小花场。小花场的节目具有一定的情节,不仅有舞,灯歌演唱也是重要的表演内容。小花场的双人舞或三人舞过去多为即兴表演,脚法身法随鼓点转,舞时艺人常常有灵感发挥,创造出新的造型。后场小戏部分吸收了民间小戏和其他戏剧的表演形式,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都有一定的展示,角色的说唱表演极富乡土气息。……
蚌埠市冯家嘴子村被誉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2004年4月,花鼓灯就被列入我国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2006年花鼓灯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鼓灯成了蚌埠市的“文化名片”。
[关闭]
金秋十月的下旬,安徽省蚌埠市在淮河文化广场盛大举行了为期三天的2006中国花鼓灯歌舞节,蚌埠投资贸易洽谈会也如期举行。节会以花鼓灯艺术为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围绕花鼓灯艺术,举行不同类型的经贸活动,弘扬花鼓灯这一优秀传统艺术,拓展经贸天地,推进艺术与经济融合,提升经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展示蚌埠沿淮名城的新形象。本届节会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中国舞蹈..
[全文]
Mr.
Mr.
ID:107946-01114
Mr.
Mr.
ID:107946-01113
Mr.
Mr.
ID:107946-01112
Mr.
Mr.
ID:107946-01111
Mr.
Mr.
ID:107946-01110
Mr.
Mr.
ID:107946-01109
Mr.
Mr.
ID:107946-01108
Mr.
Mr.
ID:107946-01107
Mr.
Mr.
ID:107946-01106
Mr.
Mr.
ID:107946-01105
Mr.
Mr.
ID:107946-01104
Mr.
Mr.
ID:107946-01103
Mr.
Mr.
ID:107946-01102
Mr.
Mr.
ID:107946-01101
Mr.
Mr.
ID:107946-01115
Mr.
Mr.
ID:107946-01100
Mr.
Mr.
ID:107946-01099
Mr.
Mr.
ID:107946-01098
至
页
1
2
3
4
5
6
7
8